一直很乐观,一直很谨慎。这才是长期生存之道。
一盆冷水
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:钱是脏的、钱就是性,是羞耻的、钱代表不安全、钱代表攻击、钱代表分离。
年轻人收入少,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。
什么叫投资自己?什么叫让自己变得值钱?投资是一件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东西,如果做事情没有目的性,那么不如不做。
如果做了没有达到目的,那就说明在浪费时间和金钱。变得值钱这件事情,更要有目的性,要有明确的KPI。
回过头来再看,各种让你学习烘焙旅游化妆穿衣的东西,能算是投资自己吗?
即使是所谓的考证,健身,读书,也得考虑一个回报率和执行力的问题。大多数人对于长期坚持考证这种事情,是坚持不下来的,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。办了健身房年卡,一年能去几次?去闲鱼看看那些便宜出的年卡就知道了。
在没有足够数量的有效信息前,各种所谓的投资都是抓瞎。
依靠理财实现财务自由
如果说投资自己是欺负年轻人的话,那么依靠理财财务自由则是针对职场人士的春秋大梦。那些靠吃利息的人,绝大多数也都是通过其他行业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,例如1000万。
理财这件事情说穿了就是把你已有的资金做一个增量,这显然是受限于你的本金的,人家1000万本金一年赚3%都有30万,你5万块钱一年15%也就7千5.
很多人的问题不在于3%或者15%,而是在于1000万还是5万。
而且投资其实一个技能,这个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和实战的,就和你做医生,程序员,工程师,老师一样,不是一蹴而就的,你一个普普通通在自己行业冒头都费劲的人,突然就靠理财财务自由了,这东西有点魔幻。
一开始就要把目的定下来,让自己舒服一点,但不求大富大贵。大富大贵的东西不要学理财,建议去学刑法。
投资一定要跟着高手进行操作
认真想想,你和高手的风险承受能力,信息获取能力,资金量级,心态,时间成本都是完全不一样的,你去学高手的操作模式是得有多么想不通。
人家高手加杠杆的同时还有另一批资金做风险对冲,你自己傻乎乎地跟着人家加杠杆进场一波就把自己玩儿炸掉。人家高手投资某个标的的时候往往有数据支撑或者内幕消息,你傻乎乎跟着投进去最后就是给高手接盘的。
高手的操作模式和普通人的操作根本不是一种东西,二者从目的性上就有本质的区别。
- 开F1和骑自行车都是交通技术,但能一样么?
- 十以内加减法和微积分都是数学,你让小学生学微积分试试?
不同的人,要有不同的投资模式,强行并线很容易出事故的。而且吧,专业人士操作的时效性要求很高,哪里有空和你比比?
我自己玩高频交易的时候,根本没空和人家废话,各种公式等着我配平,各种市场风险要在指标变化的第一时间做对冲,时刻要盯着自己的平仓线和保证金,哪里有心思还教人怎么玩儿?
有的人就是想赚点小钱,学什么杠杆,找死么。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就是差,那就去买银行理财,搞什么P2P。有的人天生就是只想投自己懂的公司,那就买股票,死也是个明白鬼。
普通人应该是有普通人的玩法。非得跟着高手操作的结果,很有可能是人家车都开到下一站了,你还在天上飘着呢。
大钱要谨慎,小钱要自由,抓大放小才是大道,理财也是如此。
这话本身没错,但是要看对谁说。
对于已经挺有钱的人而言是对的,因为他们的时间本身就挺值钱,没有必要在细节上浪费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时间不能直接变成钱的普通人而言,这句话是最毒的鸡汤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买房买车买包买表这种大钱,大家都会本能性的谨慎,去收集信息,去权衡利弊,其实用不着和人讲谨慎,大家都知道要谨慎。反而是打车,是大量奶茶零食,是大量9块9包邮,是各种拼单凑单,才是普通人资金流血的最大问题所在。
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更加剧了这一问题,过去有一堆堆的现金摆在面前还会让人警醒一点,而现在年轻人手机一刷,感知上就弱了很多。甚至负债类消费已经流行到不需要感知的程度,二维码背后就是信用卡和透支产品,很多人都是一到要还卡的时候才傻了眼,平时根本没什么感觉。
而投资理财这件事情,我上面第二点说了,最重要的是先要有本金,哪怕是不多的本金,然后才是收益率。
如果不控制住这种弱感知的消费,管理不好自己的资金流,那么永远也没有本金可言,所谓的投资理财在一开始就完犊子了。
资金流管理,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的第一步。
我觉得还会涨
出现负利率贷款,金毛大总统接连搞事,不确定因素太多了…… 如果回到一年前,我一定重仓黄金,然后把这件事忘记,一年半之后再卖掉。这个时候我也买了点,看看能不能赶上末班车,喝点汤。希望别打脸~
理想情况
- 情况好,赚得多;情况不好,亏的少。
- 基金莫短炒。必须短炒的话,优先买场内基金,或者场外C类基金并持有7天以上。可以省一笔赎回费。
- 利率降低可以拉高所有资产的价格。但2%、3%这种低利率水平,资产没啥机会的,因为价格已经很高了。反倒是利率6%降低到3%的过程中,买资产大有可为,因为仅这一个变化就可以让资产价格翻倍。
- 好品种+好价格=好收益
- 简单、有效、坚持。
- 无论高低贵贱,钱总是钱,能来总比不来好。总之我们自己记得穿上泳装再下水就好。
- 其实不需要太光鲜的成就系统,只要是一个doer,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。
- 交易容易,转手快,中间环节少,税收少。签一个字就可以买卖,房子交易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,交易越来越容易,佣金也少,利息也低,大家都愿意买卖,房价才可以上去,就能赚钱。
- 在20多岁快速积累自己的「能力本金」,用它产生持续一生的收益,大概是给自己职场做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。
- 量化交易的海龟策略里有一条:每次亏损不超过总金额 2%;如果严格遵守这一条,则理论上永远亏不完,一直不下牌桌。
现实情况
- 加盟商的目的不是帮你赚钱,而是从你手上赚钱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- 餐饮业,成本是生命线,一切都和成本有关。
- 投资人也爱割投资人韭菜,大家五五开吧。
- 所谓高收益又能保本保息的并不符合投资常识,和常识对着干早晚要出事的。
- 如果你还年轻,又认可自己的职业前途,那么全力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即可,不用过多考虑投资理财的事儿。因为在你们这个年纪,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,每年涨薪20%比股市赚20%更容易。
- 黄金,是为了对冲人类文明的退步。某种意义上,指数基金是黄金的反面。买指数基金,是为了跟上人类文明的进步。
- 人的本能,会把短期的趋势想象成长期趋势,于是就很容易出现盲目:越涨越看涨,越跌越看跌。
- 万物皆有限,鱼与熊掌不可得兼。
- 世界上最容易的赚钱方式,永远都在别人的故事里。很多人试图模仿牛人,结果碰了一鼻子灰,就这样自暴自弃了,看什么案例?有啥好学习的?都是骗!人!的!
- 你为工作付出24小时,付出你的肉体你的青春,你觉得付出了自己的所有,这些在别人眼里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。因为肉体资源的付出,只要坐着加班就行了。最痛苦的事,往往是你自己以为自己很努力,结果却是瞎忙。
- 理财达到财务自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,理财本身没这个威力,不要迷信理财,理财不是印钞机,理财只是资金的放大器。
- 海底捞并没有烧钱对顾客好,好服务的成本还是顾客自己掏的。
- 烟草的暴利我想不需要我多讲。甚至多数品牌都是烟杆赔钱,烟弹赚钱(当然算上营销和渠道的幺蛾子其实也是赔钱的),只为让消费者上瘾,只为产生重复购买。谁都不傻,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- 钱是等价的,对不同来源、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。
一些概念
攒钱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低成本方案,没有之一,没有之一,没有之一。省钱+攒钱,只要坚持,路就会越走越宽。
酷是生活态度,不是消费态度。向命运宣战,可不是靠透支信用卡。
消费主义是什么?
简单来说,任何把让你掏钱的事情描绘的别有一番意义的事情,都是消费主义的一种体现。不是说买东西就是消费主义,而是让你通过买东西,去获得一种虚无的快感,这叫做消费主义。
典型的消费主义特质,就是把消费与个人社会标签捆绑在一起,让你为个人标签支付更多的金钱。简称你买什么,你就是什么。
只要你还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获取收入,哪怕年薪百万是高级职业经理人,你依然是个穷人,别想着给自己贴什么高级标签,更别觉得那些所谓中产必买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。哪有什么中产,中产就是消费主义鼓吹出来的谎言。
电商的各种套路,像极了生活中的渣男渣女。怕他们不来,又怕他们乱来。
资本主义最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商品加上无数的附加值,好像你花钱不止是买了一个商品,而是买了一堆荣耀,身份,社会地位。
什么叫有钱人?
不需要从事生产,光靠理财和资产的增值收入已经远远可以覆盖掉各种作妖的成本。拥有选择是否出卖时间的自由,想去哪里可以立即头等舱飞过去,不需要凑时间,也不需要找便宜票。
银行卡可自由动用资金(注意不是用于生产的资金)余额在8位数以上,不包含用于投资部分。达到这个基础标准的,才叫有钱人。
风险与机会
心理学有一条铁律,赚100块钱的快乐肯定比不过亏100块钱的悲伤。所以尽量会回避风险和机会都很大的操作,这样对心脏比较好,有助于多活几年,在市场里多干几年。
投机资金往往给人一种胆子大的假象,其实他们胆子最小,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走人——传说中胆子大的投机资金早就死了800回了。考虑到前期他们已经大赚特赚、又临近十一,所以现在跑路也没啥毛病。
分期支付
一旦尝到了分期的甜头后,日后哪怕有了利息和手续费,你还是会去分的。经济学家Prelec发现,人们在用信用支付时,能够体会到强烈的“消费快乐”。这种拿别人钱买买买的快感,很容易感到一种痛快。虽然,还款时会肉疼,但比起快感来说,根本就算不上什么。
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,叫棘轮效应,就是指人的欲望会不断膨胀,一开始只是要一支口红,后来想要的是整个色号的口红了。很多商家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,先用0息0手续费让你尝个甜头,等你欲罢不能时,就开始渔翁得利,坐收手续费了。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力想得有多么强大。
自以为很安逸,实际危机重重,最后,只能是在快乐中被煮熟。所谓的诱惑,不过是被你放大了而已。曾有一群经济学家,对印度穷人做了几年的跟踪调查,发现越是穷的人,越容易冲动消费。道理很简单,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。人性就是这样,会不自觉地放大得不到东西的优点。
按照分期的宣传,一年手续费只有7.5%,就算是利息也是很低了。但如果你相信了,就太天真了。因为你每个月都在还款,欠款一直都在减少,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,本金就只有833.25元了,但手续费还是按照欠款9999元来计算的。
为了算清它真正的利率,我专门请教了在银行工作的同学,结果一算才知道,真正的月利率是1.13%,真正的年利率是13.57%,都快接近15%了。